戈壁灘上採油氣(走進產業地標·跨过時空 產業向上)

发布时间:2024-11-27 05:49:45   来源:证书及奖项

  新疆克拉瑪依石油紀念廣場,克拉瑪依一號井旧址上,大油泡雕塑引得游人紛紛摄影纪念。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一號井噴上班業油流,宣告發現新中國榜首個大油田。彼時,全國原油年產量不到百萬噸,石油消費根本依托進口,公共汽車隻能背著煤氣包作為燃料。來自克拉瑪依的這個好消息,傳向全國,振奮人心。

  從“沒有草也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到“遍野是綠樹高樓紅旗,密密的油井像無邊的紅地”,一首《克拉瑪依之歌》唱出了這裡的變化。近70年來,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其前身為克拉瑪依油田)已累計生產原油超4.4億噸、天然氣超1000億立方米,原油產量連續22年穩產千萬噸以上。

  走進克拉瑪依博物館,一張黑白相片招引了記者的目光:結冰的井架旁,石油工人的衣帽已凍成冰甲,臉上卻挂著笑脸。那是1956年初春,氣溫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克拉瑪依二號井發生井噴事端,工人們奮戰三天三夜成功搶險。

  這張相片,是克拉瑪依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力寫照。從1960年原油產量超160萬噸,佔全國年產量的近四成﹔到2002年景為西部地區榜首個千萬噸級大油田﹔再到近年來發現瑪湖、吉木薩爾兩個10億噸級大油區,新疆油田為保证國家动力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先看天然環境。克拉瑪依油田剛開發時,除了一片戈壁和萬裡雲天,沒有樹木、沒有水源、沒有村庄,用水隻能靠駱駝從70多公裡外的当地拉運,住宿則是挖個地坑、上面蓋上梭梭柴的“地窩子”。夏日地上高溫,5分鐘就能烤熟雞蛋,冬天在室外作业纷歧會兒手就會凍腫。

  再看地質構造。經過億萬年的擠壓、拉張、疊合,新疆油田的地質結構比如手風琴演奏,油氣散布規律和成藏形式復雜多變。“油藏被斷裂帶切开得很涣散,忽有忽無、忽厚忽薄,有時在這處打井一天能產三四百噸油,但1公裡外再打井,就啥也沒有。”原新疆油田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學魯介紹。

  找油難,採油同樣不易。這裡有“流不動的油田”之稱的超稠油,黏度高、流動性差,難以從地下採出﹔還有“磨刀石”之稱的頁岩岩層,孔隙度低、滲透性差,能够說是滴水不進,鑽井需求下到地下幾千米,在頭發絲直徑幾百分之一的縫隙中“榨”出石油。

  對此,中國石油的作业者不畏難題、持續創新。例如,為破解超稠油開採難題,石油作业者們先是採用蒸汽吞吐技術,將200多攝氏度的高溫蒸汽快速注入生產井進行加熱,讓稠油軟化流動。

  “但對單井來說,生產時蒸汽需中止注入,稠油简单再次凝结,因而隻能開採相對低黏的稠油。”原新疆油田公司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張明玉回憶,技術團隊又研讨了多介質協同輔助蒸汽吞吐、火驅等熱採技術。

  2008年,新疆油田風城油田作業區探究出雙水平井蒸汽輔助重力泄油(SAGD)技術,為風城油田3.6億噸超稠油開發找到了更好出路。風城油田作業區地質研讨所所長楊果介紹,這種技術是在油層平行布置一對注汽井和生產井,將稠油逐漸蒸化流動后,借由重力下泄採油。凭借雙水平井SAGD技術,稠油採收率可從20%进步到50%至70%。

  “勘探開發出更多油氣,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挑戰不小,但意義严重。”新疆油田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疆地區油氣資源豐富,油氣生產當量已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眼下,新疆油田正圍繞滾動勘探、提質增效等作业持續發力。

  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僅要靠“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干勁,更要靠轉觀念、勇創新的科學務實精力。

  從克拉瑪依出發,穿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來到位於准噶爾盆地東緣的新疆油田吉慶油田作業區,現場井架矗立,作业人員緊盯各項參數,為鑽頭向下挺進“保駕護航”。

  作為十分規油氣,頁岩油是推動國內原油增產穩產的重要顶替領域,開採難度不小。“頁岩油儲層比如埋在地下3000多米的‘夾心餅干’,我們要在其间找到厚度僅為1.5米至2米的‘奶油層’。”吉慶油田作業區經理杜雪彪介紹,項目團隊創建了一套“黃金靶體跟蹤”技術,能讓鑽頭平穩穿行於“奶油層”,資源動用程度由50%进步至89%。

  今年前9月,吉慶油田作業區新開鑽99口井,鑽井進尺累計超56萬米﹔頁岩油產量達63萬噸,較上一年同期进步42%,創歷史新高。“我國頁岩油儲量位居国际第三,開發潛力加速釋放,我們有决心將下一年的產量进步至140萬噸,加速建成國家級陸相頁岩油演示區。”杜雪彪說。

  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大,一口鑽井動輒耗費上千萬元,探究開發办理新形式,是提質降本增效的重要舉措。

  在吉慶油田作業區五號渠道,一個個緊湊摆放的小“集裝箱”,代替了傳統的“磕頭機”進行採油。渠道片區長李培斌介紹,這些“集裝箱”採用的是無杆泵採油技術,將相關設備從地上集成到井下,溫度、壓力等參數實時傳送,管線長度縮短超80%,佔用土地從500多畝減少至37畝。

  “在鑽井和壓裂環節,我們還引入市場化競爭形式,生產指標顯著进步。”吉慶油田作業區地質研讨中心黨支部書記陳依偉介紹,通過應用一系列新技術新形式,2019年至2023年,作業區均匀完井周期從91天縮短至39天,單井綜合投資從7000多萬元降至4200多萬元。

  新疆油田有30多個作業區、幾萬口油氣井,怎么助力油氣安全高效供給?在新疆油田生產指揮中心,記者找到了答案。20多米長的電子大屏上,各鑽井的施工進度、鑽壓、轉盤轉速、出口流量等數據實時顯示,如有異常情況會進行報警,為優化鑽機調配、鑽井提速等供给支撐。

  “现在3萬多個油水井、3000多個注採計量站已實現數據自動採集、作業遠程操控、毛病按需巡檢,油氣井物聯網覆蓋率超過86%,生產應急事情下降30%以上。”新疆油田數智技術公司副總工程師段非說。

  從駐點值守、定時巡檢,到少人或無人值守、按需巡檢,從毛病依托人工判斷、經驗剖析,到自動預警、智能剖析,對於數智油田帶來的轉變,作业30多年的李培斌感觸很深:“曾经兩個人一台車,無論天氣怎么,都要每天兩次對油井進行採樣巡視,最多能办理二三十口井﹔现在點擊鼠標就能看到運行情況,1個人能办理300多口井,作业效率大幅度的进步。”

  節能降碳、清潔代替,也是油田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來到克拉瑪依白鹼灘區的光伏基地,近50萬塊光伏板連綿不絕。新疆油田新动力項目部副主任羅英遜介紹,光伏基地每年發出的綠電超過3億千瓦時,其间2.2億千瓦時接入油田電網自用,代替生產中运用的化石动力,剩下則接入國家電網。

  20多公裡外的採油二廠二氧化碳捕集、使用與封存(CCUS)先導試驗區,周邊搜集來的二氧化碳注入油井,能夠下降原油黏度,进步石油流動性和採收率,實現變廢為寶。

  “上一年投用以來,試驗區的日產油量從14噸添加至65噸。”新疆油田CCUS項目經理部經理孫凱介紹,现在新疆油田11個CCUS試驗區的日注碳量超過1500噸。

  回到1955年克拉瑪依一號井噴上班業油流的那一夜,本該下班的青年人不舍離去,在井架不遠處烤著火,興奮地談著克拉瑪依油田的光亮遠景。近70年過去,在遼闊戈壁上,鑽井向更深、更難處延伸,天山南北將創造更多奇跡,為祖國發展加“油”爭“氣”。

  公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李棟)15日,記者從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效果博覽會(以下簡稱農高會)籌委會獲悉,第三十一屆農高會將於10月25日至29日在陝西省楊凌演示區舉辦,會期將舉辦展覽展现、會議活動、投資貿易、新品發布等四個方面的活動。 在展覽展现方面,以線下線上交融、館內館外結合、國內國外聯動的方法,全面展现沟通國內外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企業在中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農業節水、才智農業、數字農業等農業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優秀效果。…

  “對於我們這種初創企業來說,融資一直是個問題,多虧了當地銀行供给的800多萬元信誉資金支撑,幫助我們解決了發展困擾。后續我們還能享用財政貼息,進一步下降了融資本钱。…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